团队联系方式
团队介绍
本团队负责人江涛教授,团队成员有吴曼青院士、屈代明教授、王巍教授、桂良启教授、彭薇副教授、罗锴副教授、曹洋副教授、李渝舟副教授、陈达博士。本团队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基础上,由我校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长期共同合作从事信息获取与智能通信领域的专家组成,年龄结构合理。建设目标在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流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建立一套基于交叉学科的完整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拔尖的复合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
团队成员包括IEEE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等各级人才。团队成员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一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学术创新方面,至今已发表研究论文超过500余篇,其中IEEE 权威汇刊论文超200篇。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的博士生先后获1人获微软学者、2人获中国科学青年托举人才、3人获湖北省楚天学者、2人获学术新人奖,20人获国家奖学金等。
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团队依托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重大战略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 宽带链路的编码理论方法;② 多载波调制理论方法;③ 大规模多天线理论方法;④ 群体机器人无线智能协同理论;⑤ 微型无人机的自主导航与智能通信。
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与信息共享,已在重要极化码、FBMC和无源散射通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及探索与发展跨学科研究方法和策略、整合不同学科研究技术、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形成了不同学科间交汇融合、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互促进、转化,跨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基础理论方法研究”特色。
导师介绍
江涛,IEEE Fellow,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等。长期从事于群体智能、多载波宽带通信、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海目标探测与定位等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200余篇;论文他引逾万次;出版专著4部、编著2部、参编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30余项,PCT专利10余项。所提出的校验级联极化码(PCC Polar Code)已被正式采纳为5G标准。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学术兼职:担任IEEE Broadcast Technology Society武汉Chapter主席;受邀担任China Communications副主编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IEEE Internet of Thing等国际期刊编委;受邀担任《物联网学报》、《电信科学》等期刊编委。
链接:http://ei.hust.edu.cn/lab/SINC-lab/jiangtao.html

屈代明: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屈代明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通信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具体研究兴趣包括:滤波器组多载波、极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多天线技术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9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论文20余篇。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窈笔】萍冀崩坏冉?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王巍,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北省“百人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现任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MMTC、WCMC特邀编委和IJCS、China Communications等多个期刊编委。担任IEEE INFOCOM、GLOBECOM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TPC。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作为华科负责人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发表SCI/EI论文5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5.523,其中IEEE/ACM汇刊26篇,CCF A类会议论文17篇;以第一作者撰写国际学术专著2部;主要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8项,包括美国专利3项,PCT专利1项?;裢ㄐ帕煊蚱旖⒒嵋镮EEE ICC 2019最佳论文奖。
链接:http://ei.hust.edu.cn/lab/SINC-lab/weiwang.html

罗锴,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于2013年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无线通信与阵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几年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华中科技大学负责人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曾参加英国国防部UDRC项目1项目。近几年来在本领域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著20余篇,其中SCI Q1国际期刊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5篇,获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项,以章节作者出版英文学术著作1部。长期担任IEEE TSP、TWC、TVT以及电子与信息学报等知名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人。

曹洋,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5G通信与未来网络架构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40余篇,包括IEEE J. Sel. Areas Commun.、IEEE Trans. Mobile Comput.、IEEE Trans. Multimedia、IEEE INFOCOM等,合作撰写英文学术专著两部。曹洋博士是CHINACOM’10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获得者,2011年度“微软学者”获得者,2017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以及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得者。近年来曹洋博士担任了SCI期刊China Communications编委、CHINACOM’ 15国际会议分会主席等,并且长期担任多个本学科领域内知名国际期刊的长期评阅人。
链接:http://ei.hust.edu.cn/lab/SINC-lab/caoyang.html

彭薇:工学博士,副教授,楚天学者获得者。近几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等。近几年在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Network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并3次获得通信领域国际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