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联系方式
团队介绍
先进电工材料与器件的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其发展将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现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军工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依托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由程时杰院士领军,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于2017年5月成立“先进电工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旨在整合学校电气、材料、物理以及化学学科领域的优势平台,以电力需求为牵引,材料创新为源泉,统筹规划跨专业多学科的研究布局,加强研究分工协作和对外交流合作。通过多元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电工学科的快速蓬勃发展,同时推动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等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
目前团队围绕光伏发电、适应电力系统不同需求的大容量、大功率电化学复合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以及电化学复合储能系统多时空尺度并网控制的问题,开展高效稳定太阳能电池材料、电化学储能系统关键材料、电池结构、系统集成的设计与优化、满足电力系统运行需求的电化学负荷储能系统能量优化管理与协调控制的研究,体现了材料学、电化学、电气与电子科学、控制学、光电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基础与应用创新性探索与技术攻关,经过积累和凝练,已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研发实力强劲、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且融合了电气、材料、光电、化学和物理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2 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973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名、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若干名。团队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绩,在Science, Natur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论文超过 50 篇,引用超过 5000 次,已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团队承担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青年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联合项目重点项目,86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重要项目。
团队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实验室和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新型电工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整体拥有2000 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3000 平方米的动力电池中试基地,各类制备和测试设备齐全,包括 SEM、TEM、XRD等材料分析表征仪器、各种规格电池的测试设备等。近年来,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倡导并努力实践基于储能技术的稳定电力系统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在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和储能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拥有国内一流的储能技术实验研究平台,具有开展大规模储能电池充放电特性和储能电池控制技术研究等方面良好的实验条件。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比较完善的电池组装与检测设备以及材料分析表征条件。同时团队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对研发的开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导师介绍

程时杰,男,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精英,湖北省优秀教师。200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7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 年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 年获得加拿大 Calgary 大学博士学位,1988 年回华中理工大学工作。1991 年晋升为教授,1993 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和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先后工作于加拿大 Calgary 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电力系统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次同步振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他积极倡导并努力实践了基于储能原理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在基于高温超导磁储能和旋转储能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窆铱萍冀蕉冉?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361 篇,其中 SCI 检索 38 篇,EI 检索 168 篇,译著 1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在电气工程领域非常突出。

韩宏伟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中组部第3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面向廉价清洁能源重大需求,自2000年以来专注于介观太阳能电池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全印刷技术及三层介孔膜结构的单基板全固态介观太阳能电池研究特色和技术体系,代表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论文入选2014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也是我国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成果首次在NS上发表。Nature Nanotechnology相关综述指出,该研究工作“改变了人们对钙钛矿本质上不稳定的看法,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韩宏伟教授积极推进此项技术的产业化,于2015年研制出7平米全印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
近五年来在Science、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dv. Energy Mater.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他引4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1项,其中11项已获授权,2项递交PCT国际申请。担任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及Science、Nature Photon.等杂志审稿人。多次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或邀请报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项目、86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蒋凯,男,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湖北省特聘专家。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电工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主席。1999年和2006年先后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奥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以来,从事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先后在Nature,Energ. Environ. Sci.,Angew. Chem.Int. Ed.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湖北省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等。现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面向电网应用的液态金属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王康丽, 女,1979 年出生。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美国电化学学会(ECS)和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7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Auburn Universit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从事博士后研究。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湖北省楚天学者和百人计划,2015年度校十大科技新星。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德联合基金项目,共同承担青年973项目和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一直致力于储能技术和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究,在节能减排电化学新技术和高效廉价大规模储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先后在Nature, EES, Adv. Energ. Mater., Chem. Rev., Catal. Today, J. Phys. Chem. C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已被公司应用),中国发明专利近50项。

谢佳,男,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981 年 4 月出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电能存储,先后在光电化学、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电化学、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及能源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导(参与)超过 6 个国际重大研发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超过 1500 万美元,共发表 20 多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 5 的 SCI 论文 8 篇,SCI 他引超过 300 次,在美国和中国申请专利超过 15项。致力于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开发了高能高压材料的合成改性方法,成功实现了全电池的表征和应用开发,同时开展了大量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储能电池研究经验。其研究方向是国家可再生能源规?;煤椭悄艿缤焖俜⒄沟闹匾际踔С?,也是国内外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